认识 Rkive。你提供真实素材与品味;Rkive 组装帖子、按平台自适应、在最佳时段发布,并告诉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份循序渐进的指南涵盖首次运行的设置以及能持续叠加效果的每周节奏。

1) 连接你的社交账号(Instagram、TikTok、LinkedIn、Facebook、Threads——YouTube 与 X 即将到来)
为何先做:一旦链接账户,你的 Feed 与 Analytics 立刻“醒来”。
按这样做
- Settings → Strategy → Add account.
- Instagram Business/Creator(必须关联到 Facebook Page)
- Facebook Page
- LinkedIn Personal Profile 或 Company Page(个人资料可发布但分析受限)
- TikTok 账号
- Threads 账号
- 确认权限,让 Rkive 获取媒体/洞察并进行发布(仅在你批准时)。
新工作区在有几条帖子之前会显得冷清。很正常。接下来几步你就会填满它。

2) 用 AI 制定你的内容战略(无需模板)
你的战略告诉 AI 做什么、该是什么感觉、以及为什么。
如何做
- Settings → Strategy → Chatbot。用自然语言描述你的品牌:
- “我是一名创业者,分享创业技巧与幕后花絮。语气聪明、简洁、略带俏皮。我想在 TikTok 做覆盖,在 LinkedIn 做思想领导。”
- Chatbot 会与你来回沟通直到把战略打磨到位。随后自动起草账号指南、Post Types、语气规则与平台备注,并自动填充到战略界面,你无需复制粘贴。随意编辑并保存。
加点你的味道
- Assets:LOGO、贴纸、下三分之一、配色……编辑时会用到的东西。
- References:3–10 条你喜欢的示例帖子(节奏、字幕风格、叠加、文案语气)。
Rkive 会从这些灵感中学习,让你的帖子更像你喜欢的样子。

3) 打开后台同步(让草稿开始出现)
Settings → Sync
选择你的媒体来源(目前支持相册——云端文件夹即将上线),并设置同步窗口(Rkive 回溯同步的时间范围)。频率会自动尽可能高,以确保文件安全并尽快变成帖子。然后返回 Feed。
片刻之后……你会看到:“新的帖子批次已准备就绪。”
如果你不想开启后台同步,也可以进入 Feed,任意时刻下拉刷新,让 Rkive 获取并处理你相册中最近 20 张照片和视频。
4) 在 Feed 中审核 AI 生成的草稿
你会看到已按平台适配的 Reels、Carousels 和图片帖。Rkive 可把多张照片与视频拼装成 Carousels、Reels 等格式。若战略设置得当,你应当会看到正合你胃口的帖子类型。
当前 Rkive 的编辑涵盖裁切、片段剪辑、EQ 调整、标题与字幕、音频增强、超分、叠加与部分图形元素。更多能力(音频、转场、灯光效果、图库图片与视频)即将到来。Rkive 也能制作信息图,既可从零生成,也可利用你的图片——如果你对这种 Post Type 感兴趣,请在战略里说明。
- 双击帖子即可安排/取消排程。
- 点击 ⋯ 可执行 Edit、Download 或 Delete。
- 80% 正确的直接批准;把打磨时间留给你的“主力”帖子。
快捷清单
- 排程 2–3 个显而易见的优胜者。
- 取消任何不符合品牌调性的内容。Rkive 会边学边记你的偏好。
- 把“差一点就行”的帖子丢给编辑器(下一节)。

5) 用自然语言指令编辑(附示例)
打开帖子 → Edit。输入改动;我们会相应重建剪辑、叠加、字幕与文案。
提示语点子
- “字幕全大写、节奏更利落、Gen-Z 风格文案。”
- “做一个 LinkedIn 版本:更紧凑的开头、领导者语气。”
- “转成 Instagram carousel:第一页做一个短的氛围镜头;加入这些图片;你来排序,呈现杂志感。文字尽量少。”
- “同一内容做成 YouTube Short;hook <2s;CTA 导向完整教程。”
如需可附上额外素材,点击发送。
片刻之后……“你的帖子已就绪。”
如果是好作品,可在编辑器里直接双击排程,或选择具体时间。
6) 排程与管理你的日历(天、周、月)
- Calendar:所有已排程内容的可视队列。拖拽即可改期。
- Gallery:主库(草稿、已排程、已归档)。
- 在任意帖子上点 ⋯ 可执行 Edit、Download 或 Delete。
提示:保持稳定的基础节奏(如每周 3 条),把主力帖子放在你的最佳时段(见下一节)。

7) 在 Rkive Analytics 里只看重要的(并决定下一步)
Rkive 展示六个真正能“掌舵”的信号,并把它们关联到 Post Type、主题与时段,让你知道该复用什么。
- Top Cards:Posts · Engagements · Engagement Rate · Reach——快速健康体检。
- Top Posts:按胜出程度排序。于 3–7 天内复用相同的 Post Type + 主题。
- Accounts:按账号的 7/30/90 天粉丝动量。把以转化为目标的内容投到正在增长的赛道。
- Formats:Image / Carousel / Video / Text / Status 的分布。用来“倾斜”本次冲刺,而不是走单一格式。
- Post Types:你的自定义类别,带 Reach / Views / Likes / Comments / Shares / Saves 选项卡。挑你本周要专注的那个杠杆。
- Metrics Radar:像游戏面板一样,一眼看出失衡(如 Reach 高、Shares 低)。用 1–2 条定向帖子弥补缺口。
- Peak Hours:基于你历史结果的工作日时段时钟(不是“受众在线”通用列表)。加倍押注赢面时段;更换表现弱的时段。
- Impact:哪一个账号是当前的“场内管事”(Engagement 与 Reach 的合成)。把最有爆相的内容放过去。
- Topics:AI 打的主题标签(7/30/90 天)。把表现不佳的暂时“冷藏”。
在任意迷你统计卡片(粉丝、帖子、互动)上点一下即可设定每周目标。界面会显示你的达成进度。
8) 让 Chatbot 与 Autopilot 处理繁琐工作
把 Chatbot 当作既能出策略、又能替你“点按钮”的助手。
你真的会用到的提示语
- “过去 30 天哪种 Post Type + 主题的互动率最高?”
- “为什么 TikTok 的 Reach 上去了,但粉丝没涨?给一个实验建议。”
典型回复:一段可速览的解释 + 具体可执行的动作。
9) 协作与管理你的计划
- Organizations → Invite:共享战略、素材与帖子。
- 分配不同权限级别的角色。
- Plans/Subscription:从试用开始;当你需要更多来源、更深入的分析、自动化与席位时再升级。任何内容在未经你批准前都不会发布。
10) 快速排障
- 分析数据是空的?需要连接有历史帖子的账号(即便不是用 Rkive 发的)。
- Instagram 连接不上?必须是 Business/Creator 并关联 Facebook Page。
- 没有 LinkedIn 分析?连接 Company Page;LinkedIn 个人资料可发布但暂无分析(即将上线)。
- 没有草稿?检查 Sync 与 Strategy。
- 担心误发?随时双击即可取消排程;未经你同意绝不会自动发布。
11) 15 分钟的每周流程
- Feed:批准显而易见的优胜者;把 1–2 个“差一点”的发给 Edit。
- 设定目标(reach / saves / shares)。
- Post Types:找出赢家并修正输家。
- Chatbot:“为[目标]推荐一个 4 帖冲刺方案。”
- Calendar:扫一眼,微调。
- Analytics(同步老板/客户/赞助商):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接下来做什么。
12) FAQ(简短而有用)
- Rkive 会“凭空生成”帖子吗?它会基于你的真实素材进行编辑。你可以给结构、附素材;真实性优先。
- 只是改尺寸吗?不是。它会按平台重剪重配(剪辑、裁切、叠加、字幕、文案语气、节奏)。
- 会不会在我不知情时发布?不会。你必须双击才能排程。
- 安全如何?传输与存储均加密;权限范围严格;你的素材不会被倒入公开训练集。
你接下来的三个点击
- 连接 Instagram/TikTok/Threads/LinkedIn/Facebook。
- Chatbot → “为[细分领域]写我的战略,语气[x],目标[y]。”保存。
- 打开 Sync,然后批准 3 个草稿并双击排程。
搞定。从空空如也到一个由分析驱动、自动化运行且由你的品味掌舵的内容引擎。
Read more from Rkive AI
Watch how Rkive AI for Creators turns raw footage into ready-to-post clips automatically.
Scale the same workflow inside Rkive AI for Scheduling so every draft ships on time.
About the author
Alberto Luengo i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Rkive AI, a leading expert in AI for content automation and growth. He shares real-world insights on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creator economy.